第317章(1 / 2)

加入书签

清廷虽然禁止《杭州时报》在清统区公开发行,但南京政府却对《大清时报》大开善门,不仅如此,而且对《大清时报》冷嘲热讽,还针对其中一些对清廷歌功颂德的文章,也大力进行驳诉。这次清廷炮制出这所谓十大善政,当然也成为《杭州时报》重点攻击的目标。不仅对这所谓的十条善政进行逐条的反驳。

看完之后,多尔衮心里不禁又惊又怒,但《杭州时报》对这“十大善政”的驳斥确实非常到底,连多尔衮自己都找不出什么理来辩解。而且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所谓十大善政不过是清廷为自己粉饰太平,愚骗百姓的骗人东西,并号招北方的百姓不要上当,不要听信清廷的谎言,等中华军大举北伐的时候,揭竿而起,影响中华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时还作了一个预告,从下一期《杭州时报》开始,将推出一个“满清十大暴政”的专栏,分十期连载完毕。

虽然心里气恼交夹,但多尔衮还是赶忙放下手中的这一份报纸,又去找后面几期《杭州时报》,看看南京推出的这“满清十大暴政”到底是什么?不过后面的报纸只有两期,登载了两项暴政,第一是剃发令;第二是圈地令。

这两条确实都让多尔衮觉得无法反驳,多尔衮当然知道,剃发令是最受汉族人所反对的一条法令,但像圈地令、逃人法、充役法等,还可以取消,只有剃发令等于是清廷的国策,一但取消,必将动揺清廷的统制基础。结果多尔衮想了半天,也不知怎样驳诉。

而第二条是让圈地令,到是让多尔衮比较放心,毕竟这一条法令已经取消了,因此多尔衮认为驳诉这一条不难。但看了内容之后,多尔衮才发现,自己太低估了汉人的笔杆子,因为文章并没有回避圈地令已经取消这个事实,但却死死抓地已经圈完了这个结果,来反证清廷取消圈地令,不过是在掩耳盗铃,地都圈完了,取不取消巳经是无关紧要了。如果承认圈地令是错误的,那么在取消圈地令之后,为什么不过土地再归还给百姓们。结果这一条显然也是无法反驳的。

同时多尔衮也马上又想到另外一点,因为他也知道,虽然清廷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公开销售,但在民间私下,还是在流转着。那么这几份《杭州时报》如果在民间流传开了,这个后果可想而知。以前《大清时报》上推出的“十大善政”的心血全部白废,而且这“十大恶政”必然会在民间又轩起一股反清的风潮,由其是《杭州时报》居然还公开煽动北方的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清廷,这还了得吗?

因此多尔衮也立刻下令,招宁完我紧急进宫议事。结果宁完我刚刚才回到家里,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马上又被多尔衮招进皇宫去了。

其实这次被诏进宫里,宁完我心里也猜到了几分是为什么,因为这几期《杭州时报》他也都看过了,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这一手确实很厉害,而且他到底是饱读诗书的人,一看就发现,无论是反驳“十大善政”还是推出“十大暴政”,不仅仅是针对清廷,完全是以一付站在汉族立场说话的口气,把矛头对准了整个满族,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因此这眀显是在挑动清廷内部的满汉对立情绪。在民间流传之后,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不过宁完我虽然看了,但却不敢向多尔衮禀奏,因为清廷明令不许发行《杭州时报》,自己要是禀奏,不是承认自己看过了吗?因此只能等多尔衮自己看到。

但这几天宁完我心里也十分忧虑,《大清时报》是他鼓捣出来的,“十大善政”也是他整出来,现在带动对方弄出个“十大暴政”尽管不是自己的意思,但总不能到南京去追究《杭州时报》的责任,只能拿自己来当替罪羊了。因此必须想个解决的办法。等多尔衮问起的时候,也好搪塞。

果然见到多尔衮之后,多尔衮立刻将这几份《杭州时报》扔给宁完我,道:“老宁,你自己去看吧。”

虽然早知道是什么内容,但宁完我还是装模作样的再看了一遍,然后将报纸放回书案上,道:“摄政王,此等胡说八道之言,不用理他也就是了。”

多尔衮怔了一怔,道:“不用理他?若是这几份在民间流传开,后果如何,你难到不知道吗?”

宁完我笑道:“朝廷不是已经明令,禁止《杭州时报》发行吗?既是如此,又怎会在民间流传呢?”

多尔衮呆了一呆,原来这只老狐狸在这里等着自己呢?因此也不由苦笑起来,道:“老宁,明人不说暗话,你不会不知道,这《杭州时报》一直都在暗流行吧。”

宁完我也笑道:“回禀摄政王,这一点微臣当然是知道的,前几天微臣不是上奏,‘《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吗?因此《杭州时报》,必须全面禁行,不得有任何遗漏。”

多尔衮这才明白过来,也不得不佩服宁完我说得确实有道理,与其花功夫费心思想着怎样去反驳辩解,不如来个釜底抽薪,干脆全面禁行《杭州时报》,如果老百姓看不到《杭州时报》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了。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四章 杭州时报案(下)

就在第二天,多尔衮连续传下命令,首先命阿济格等人取消进军计划,边境各部队依然严守疆界,不得轻举妄动;接着又下令严禁商人到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进行任何贸易活动,违令者立斩,家财充公,全家为奴,同时又令守卫边境的部队加强巡查,一但发现有偷渡私易者,可当场击杀;最后一条就是再次严令,任何人都不得私藏、销售、传播《杭州时报》违令者,斩立决,诛连三族,同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展开大搜查,彻底肃清《杭州时报》,并悬赏举报者。这时流传到清廷的《杭州时报》有八成以上都是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销售的。

北京人在天子脚下,大邦之地生活了两百多年,在心里上都是天子之民自居,而且明朝对民间言的控制,相对较松,因此北京人也都十分习惯讨论朝政事情,而且《杭州时报》的内容也确实十分新奇,不仅报导南京的新闻大事,北京的消息也报导了不少,完全可以满足许多人这方面的心理。许多北京的事情,人们都是从《杭州时报》上知道的。

另外现在清廷刚刚入关不久,人心多有不服,而且又连续推行剃发令、圈地令、投充法、逃人法的暴政、弊政,而些暴政、弊政颁布之后,又是以北京地区的百姓受害虽深,因此绝大部份百姓对清廷的统治都十分不满,转而对南京政府这个新兴的政府都颇为其待,许多人都盼着商毅能够打进北京,赶走清廷。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从精神上支持,在实际进动上,到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敢揭竿而起。

不过也因此对《杭州时报》又多了几分感情,因为从《杭州时报》上总可以得知南京政府的消息,而且也总是在宣传,南京政府早晚都会举行北伐,收复失地,而每当看到这些消息,人们心里也就都觉得有了希望。因此尽管此前清廷下令禁止《杭州时报》在境内传播,但还是有不少人在私下交流传阅《杭州时报》。

而且没有多少北京的居民把这份禁令太当一回事,左不过就是一份报纸而己,又算得了什么?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就算自己私藏几份《杭州时报》,又有谁知道呢?另外清廷虽然下了禁报令,但并没有严查销购渠道,在客观上也纵容了《杭州时报》在地下传播。

但这一次多尔衮显然是准备动真格了,下令之后,立刻派人严查,很快就查出了两个定期地下出销《杭州时报》的窝点,然后又沿着这两个窝点顺藤摸瓜,找到了《杭州时报》的总来源:两名获准与南京进行南北贸易的商人。这一下就抓了三十余人,全部下狱。

随后又通过这三十畲人,又挨个的查找下线买家,结果拨出萝卜带出泥,短短三四天的功夫,一下子就抓获了一百余人。而多尔衮已经下定了杀一敬百的决心,就在第五天,将这抓获的一百余人全部处斩。并且还不罢手,在北京地区展开了进一步的清查。

这时这一次事件也开始被人正式冠以“杭州时报案”的名字。

这一下确实震动了整个北京城,人们终于也看明了清廷的凶残面目,于是有不少人把家里收藏的《杭州时报》给偷偷烧毁,但也有人还舍不得把这些希望毁掉,因此尽力在家里藏好。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被清廷搜查出来,当然也有相当一部份人是被别人举报,而从这一批人中又带出下一批人。结果就在第十二天,第二批由于私藏《杭州时报》的三百余人也被清廷处斩,而牵的家属、弟子达到千余人。

但到了这时,杭州时报案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后来查出的,不仅有印刷好的《杭州时报》,同时还出现了手抄本,和简印本,同时竟还搜出了夹在报纸里的百余份传单,都是号招百姓揭杆而起,赶走清虏,或者是逃到南方去,而被牵扯进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有百姓,有商人,有读书人,还出现了官员。

同时抓人也不用管什么证据不证据,只要被抓的人一句话,某某人在我家里看过这份报纸,其人也就立刻被抓。不少人因为熬不过刑法,结果真的假的,供出了一大堆来,因此到了十二月二十日的时候,因杭州时报被抓的人已经达到二干五百余人,而可判斩立决者,达千余众。

多尔衮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也不由大吃一惊,没想《杭州时报》在北京竟然传插的这么广泛。不过满人从来就不怕杀人多,屠起城来的时侯,动辄上万,那会在乎这几千人,因此多尔衮丝毫也没有犹豫,大笔一挥,斩立决。

于是就在十二日二十一日,新年快要到来之际,整个北京城竟被一片血雨腥风所笼罩,这一次处斩的人数为一千零七十三人。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天,包括随后的几天内,死亡的人数其实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明朝的时候,北京执行杀人的刑场是在北京城内的西市,(即西四牌楼),但清廷入主北京之后,将其改在宣武门外的莱市口,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个莱场,地方宽阔,杀人,看热闹,都有足够的空间。

当然莱市口的位置再大,一千多人也不可能一起都放在这里杀死,而且斩刑发展到现在,也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固定的时间,因此只能轮着来,一天杀多少算多少,如果杀不完,就等明天再杀,直到杀完为此。

而且历来杀人都不乏看热闹的人,现在杭州时报案早已经轰动了整个北京,因此看热闹的人也犹为众多,达到两万余从,莱市口的地方虽然大,但也被挤得满满当当,连周边的酒楼茶馆里都已经坐满了人。

按照中国的传统,杀人的时间是定在午时三刻,因此到了午时之前,就要押犯人进场,只听铜锣声响,一队士兵在前方开道,将围观的人群分出一条路来,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的走在前而,然后在左右两队刀出鞘,箭上弦官军的护卫下,押着数百名囚犯走进了刑场,再后是,是拉盖尸席的马车,气氛煞是森严。

走进刑场之后,犯人被押在一边,由一队士兵看守,其余士兵将刑场围了一个半圆,十余名刽子手在刑场中间怀抱鬼头刀,站成了一排。监斩官在高台上就坐,然后打开名策,叫着被斩之人的名字。一次处斩十人。而每叫一个名字之后,由两名士兵上来,从犯人群里拉出一个人,带到刽子手身前跪倒,等着处斩。被拖出处斩的人中,有人垂头丧气,闭目等死;也有人嚎啕大哭,苦苦求侥,也有两个人大声喝戏,还有人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话,引得围观的人一片喝杀声。

由于今天要处斩的人太多,因此连常例的断头酒都免了。但刽子手的程序是不能少的,在监斩官扔下竹签之后,每名刽子手身边立刻有人托上一个红托盘,上面有三个白瓷杯,一杯水,一杯茶,一杯酒。按照规据,刽子手先以清水漱口,再呷一口酒喷在鬼头刀刃上,最后那杯茶喝干,然后再举刀行刑。

刀光闪过之后,十颗人头落地,十俱无头之尸仆倒在地上,一腔腔热血喷流到地上,被黄土地吸干。而围观的人群中也爆发出一阵惊呼,当然夹杂着不少喝釆声。

监斩官立刻开始叫第二批处斩的人员名字,而刽子手则趁着这个空隙,洗手换刀,等着处斩第二批犯人。

被带上来的第二批犯人中,有两人己被吓昏过去,但该斩还是要斩,随着竹签落地,刽子手们又开始清口、喷酒、喝茶、举刀。

就在这时,从周围的几个茶馆酒楼上,忽然白片飞扬,散下无数张纸片来,还有人大喊着叫底下的人接着,这下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因此行刑也暂时停了下来。不过士兵们都十分机警的保护好了法场。连监斩官也站了起来,右手扶住了佩刀的刀柄。

围观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伸手去抢空中的纸片,也有不少被风吹着飘到法场上,监斩官皱了皱眉,一抬手抓住一张飞到自己面前的纸片,只见排头写着四个大字“杭州时报”。监斩官也不禁大吃一惊,立刻道:“来人,立刻去搜查撒纸的人,把他们抓来见我。”

但这时抢到纸片的人也有不少看清了这四个大字,现在这四个字在北京城里就像瘟神一样,谁还敢碰一下,因此谁不恐慌,忙不迭的把抢到手的纸片扔走。但也有人没有抢到,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仍然抢过来看,也有人不识字,问身边的人,写的这是啥玩意,于是有人惊呼,有人大叫,而人群也立刻搔乱了起来。

就在这时,去去搜查撒纸人的清兵,也从法场出来,直奔向人群中。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五章 丁亥之变(上)

“官兵来抓人来了,大家快跑啊!”

也不知是谁,在人群中突然喊了这么这声,本来就已经搔乱的人群,立刻变得大乱起来。

最近二十余天发生的事情谁都清楚,只要沾上《杭州时报》,就绝没有好下场,而偏偏自己刚才就抓过《杭州时报》,就算没抓,也看到过这四个字,就算没看见,也听见了,这下可就抖不清了,因此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人们纷纷夺路而走。但来路就这么几条,二三万人想一下子都跑掉,根本就不可能。何况还有不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还站着不动,甚致还有人在向里挤。

而这个时候清兵从法场出来,一个个面目可增,扑向人群,任谁都会认为是来抓人的。但现在想逃又逃不掉,眼看着清兵就冲到眼前来了,就在这时,有人大叫道:“乡亲们,左右是个死,和清虏拼了。”说着话,又不知是谁,举起手里的扁担,从侧后方对着一个清兵就是一下。

那名清兵接到命令是到附近的酒楼茶馆去抓捕撒《杭州时报》的人,并不是针对这些围观的百姓,虽然做出一付凶狠的样子,但目地是为了驱散这些百姓,因此对他们也毫无防备,结果被这一扁担拍在侧脑袋上,顿时被打得头破血流,倒地身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