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天界雷针与聚神草(1 / 2)
在藏经阁内吸收了不少营养,对于玄法派功法乃至玄道功法领悟更深的张凡当然明白自己的实力虽然高超,很大程度上还是建立在“精神力”基础上的“信息力”优势。如果论功法功率输出,自己在特别雷电符箓的加成之下也不过是个巅峰级别的元婴强者罢了。因此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创对方,当然要运用一些针对性的特别功法。
依靠对“星辰诀”和玄法派基本雷术大道的理解,张凡也很快依靠化神级别的精神力领悟开创出第二种自创功法:天劫雷针。在相比对方有着极大数量劣势但精神力远高于对手的情况下,要以最小的能量达成有效的杀伤目的当然就要最精确而高效的运用能量。
此种情况西,雷法攻击不在于如同天劫一般有多粗或者有多强,而在于集中能量攻破对方最要害部位的防卫。同时:还要精确的根据目标区域内气息的大小来施展雷法。
在逼近到目标大概百里左右的距离之后,张凡首先在虚空中陡然施展“星辰诀”攻击,以如同一连串的飞星一般的闪电攻击于敌众的阵法上打出了一个针眼般大小的通道。但即便如此,在很短的一瞬时间内沟通大阵内外的法则之力却也足够了。
张凡几乎是在那针眼般大小的通道出现的同时祭出法诀,一连串的雷云声势并不算浩大,但却让整个大阵内的雷光诡异的在一瞬间闪动了一下。
十万金丹境界修士当中的七成,总共超过七万名金丹强者突然感觉到一股包含着破坏能量的雷电从眉心的侧面防御力较弱的的方向上绕开了眉心正面最强的防护,如同陡然出现的雷针一般刺入了泥丸宫要穴,随后迅速化为狂暴的利刃风暴摧毁了整个识海,其余三万名金丹级别的修士也在这种突如起来的雷针打击之下几乎在一瞬间就失去了战斗力。
在还没有锁定对方位置,或者说对方刚刚暴露出身形大致方位的情况下就遭遇如此重大的打击几乎让阵内的万法教高手们大惊失色。
当然,其余那些能够在万法教内成为元婴强者的骨干修士们也不是白给的,仍然因为自身的经历拥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几乎就是在很短的一刹那,就全面强化了头部七窍乃至不少要穴附近的防卫。同时接连不断的攻击向刚刚暴露出位置的展开了集中法力的猛烈进攻。
包含着蛊毒、幻术如同蛇头一般的血光在一瞬间同样也向张凡的方向以压倒之势锁定攻击而来,似乎远非当初万名金丹巅峰的高手大阵联合一击可以相提并论,即便是张凡也不得没有底气全部硬抗。
此时的张凡通过机动力与隐蔽能力躲避过这一次攻击的本钱还是存在的。不过为了在这个明显比自己要弱,但又不是弱的太多的敌阵面前有效的锤炼自己,在自己能够精确控制和感知威胁的情况下还是最终选择并不让乾坤盾抵挡住全部的攻击,而是露出其中的一成左右轰击在自己的身上。
类似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合阵,在张凡看来恐怕自己以后还会遇到不少,如何抵御这类复合攻击类的危害也要如同疫苗一样自己首先体验一下然后找到正确的预防之道。
即便是一成左右有意漏入乾坤盾内的能量攻击在已经做好准备的张凡的身体之上,也让张凡感觉都从灵力到武道内力突然间为之一滞,侵入身体的外部异能有蛊毒也有某种冥冥之中的灵力或内气破坏力。同时精神和心灵也感觉到以前没有感觉到的一阵迷茫和畏惧。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凭借着乾坤盾自己这样托大的话,说不好就会让自己陷入不可知的危险之中。因为强敌的合阵依靠两千多名元婴强者的能量就可以趁着自己失去战斗力的很短一瞬接连不断的发起攻击。
当然,此时的张凡也不是刚刚来到无银大陆不久,对很多事情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了。依靠着超强精神力乃至灵力与雷电运用法则,张凡耐心的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彻底的清理了体内那尚不能对自己构成太过致命危害的复合异能,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总结出了一种针对性的医疗抵抗类的辅助符箓。
此时在乾坤盾外,以为自己的攻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效果的万法派众人见到自己的反击并不是完全没有效果才大松了一口气。接连不断继续展开攻击,哪怕看起来似乎并不能对那乾坤盾造成什么太大的危害至少也不是没有破局的希望。张凡在恢复过来之后则迅速驾驭者乾坤盾并施展隐身幻术辅助,逃脱到了对方的侦查范围之外。
时间并没有过去多久,伴随着时速几万倍音速形同光线一般的星辰诀利箭再一次从一个薄弱的位置上刺破了对方的阵法防护,猛烈的一片诡异的闪光再一次从阵法之内大面积的爆发出来。
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近四百名元婴级别的强者在突入起来直攻眉心附近的如针一般的能量十分集中的雷术之下被瞬间重创并丧失了战斗力。
此时的张凡也有经验了许多:战场战术致胜,为了最大限度上的节约能量加强攻击效果和杀伤规模,不一定以让敌必死为标准。第一波杀伤只要能够重创其战斗力让其短时间内无法构成威胁和逃亡,那么接下来就是扫场了。
战至此时,经验丰富的其他一千几名元婴强者都开始意识都这个强敌的强大根本就不是四位数的元婴修士组成合阵就可以有效对抗的,因此十分老练的从各个方向展开了突围。
张凡则毫不犹豫的再次施展“天劫雷针”这一次攻击能量连让对方重创的标准都没有,而是让对方在自己攻击的间歇时间内暂时丧失反应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