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战略失误(2 / 2)
对杰利科来说,要在三个月内做好准备,组织打一场胜仗,其难度不比登天小多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杰利科的看法。
在杰利科对面,公海舰队的情况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理想。
虽然在多格浅滩海战中,公海舰队取得了比设得兰海战更加辉煌的战果,雷德尔甚至因此获得了橡叶饰,希佩尔与冯承乾、以及作战有力的官兵都得到了奖赏,德皇在高兴之余甚至给公海舰队全体官兵加了一个月的俸禄。但是从实际战果来看,这只算得上是一次损失重大的惨胜。
损失最为惨重的,正是雷德尔的战列巡洋舰分队。
回到威廉港的时候,六艘战列巡洋舰全部伤痕累累,“奥古斯塔皇后”号与“威廉皇储”号还是在拖船等抢修船只的帮助下,才勉强靠上了码头,随后就被送进船坞,准备进行为期半年的大修。另外四艘战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初步断定都需要三个月才能修复,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此外,希佩尔的主力舰队也损失不轻。
十七艘战列舰全部中弹,而且都需要靠岸维修,其中第一战列舰分队的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损伤情况最为严重,“国王”号与“大选帝侯”号需要进行船坞维修,另外两艘也得在码头旁停靠数个月。
虽然“毛奇”号与“冯-德-坦恩”号即将修复,但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之内,公海舰队也就只有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可用。
至于正在建造的战舰,冯承乾并不抱任何希望。
进度较快的,只有“德夫林格”号与“吕佐”号战列巡洋舰。一切顺利的话,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将在一九一五一年一月与一九一五年三月服役。因为有“布吕歇尔”号训练舰,所以舰员的培训工作将同步就绪。也就是说,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在服役之后,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问题是,冯承乾最想得到的是“拜仁”级战列舰。
虽然冯承乾没有参与“拜仁”级的设计工作,在“拜仁”级立项的时候,冯承乾已经离开了帝国海军部,但是“拜仁”级可以看成是冯承乾在帝国海军战争部长位置上做出的最后贡献,也是最大的杰作。主要就是,在离开帝国海军部之前,冯承乾就制订好了该级战列舰的主要性能指标。
提尔皮茨接任之后,几乎原封不动的按照冯承乾制订的指标,指导了设计工作。
可以说,在冯承乾眼里,“拜仁”级才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战列舰。
可惜的是,就在冯承乾离任之后,提尔皮茨受外界因素影响,提高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级别,从而压低了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如果按照冯承乾的意思进行建造,“拜仁”级最迟得在一九一二年开工,而实际却拖到了一九一三年初,差不多晚了一年。此外,建造的施工进度也比冯承乾预期的慢得多。到大战爆发的时候,“拜仁”号的船台工程量才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事实上,这还是在冯承乾反复催促之下的结果。
回到帝国海军后,冯承乾就让提尔皮茨加快了“拜仁”级的建造工作。不是他反复催促的话,到战争爆发时,“拜仁”号恐怕连百分之五十的船台工程都无法完成,也就别想在一九一五年下水服役。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帝国的各项政策明显偏向陆军。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海军的地位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拜仁”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大大延迟。
为了保证“拜仁”号按期完成,帝国海军不得不减缓了后三艘的建造速度。
即便如此,“拜仁”号也很难在一九一五年初建成服役,最多能做到在一九一五年初开始进行舾装。
从进,“拜仁”号比冯承乾的预期晚了将近一年。
必须承认,提尔皮茨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即跟着英国搞战列巡洋舰,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更有价值的战列巡洋舰上。
对此,冯承乾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如果“拜仁”级严格按照他制订的进度表建造,那么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至关重要的兵力优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