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马拉松(1 / 2)
把登月定为主要目标是顾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发射人造卫星,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德意志第二帝国都走在了全面,而且领先的优势极为明显。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达三十八公斤,搭载的广播电台工作了十四天。虽然中国在不到两年之后也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这颗卫星的质量仅仅只有七点八公斤,而且只工作了三天。事实上,当时用来发射卫星的不是运载火箭,而是一枚经过了改进的潜射弹道导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弹头换成了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与人造卫星。
在载人航天方面,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六四年就完成了载人航天,而中国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把第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当然,这与席存瑞还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他的前任推动的航天工程。
此外,太空竞赛还有一个重大标志,即建造空间站。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六六年启动了空间站建造计划,其第一个试验性质的空间站在一九六八年就投入使用。虽然这个被称为“赫尔墨斯”的空间站没有实际价值,即只能容纳两名宇航员,而且其设计使用寿命只有五年,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启动了“空间科研与实验基地”工程,即着手建造能够容纳七名宇航员,设计使用寿命高达二十年,而且具备长期驻人条件的空间站。
在该领域,中国完全是空白。
虽然中国已经启动了航天器对接工程,即打算用两艘宇航飞船,对接后形成一个临时的空间站,但是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空间站计划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而且要追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很不容易。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顾祝同才没有把空间站定为主要目标。
当时,有人建议首先建造大型空间站,除了追赶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还能借此掌握宇航技术。
问题是,这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几年,也未必能够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站。
用顾祝同的话来说。如果不能追上对手,那就超越对手。
显然,登月是超越对手的唯一办法。
此外,登月的宣传意义更加重大。
说白了,不管是发射卫星,还是把宇航员送入外太空,还是建造空间站,实际上的都是在家门口打转,即围绕着近地空间进行的宇航活动,在本质上没有脱离地球。更谈不上深入太空。虽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围绕着地球运转。但是月球是一颗星球。登上月球,等于人类离开了地球的怀抱,第一次把足迹留在了另外一颗星球上,等于人类由此开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历史。
当然,还可以拿技术难度做宣传。
这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动集中在近地轨道空间上,也就是离地面数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万公里之外。
显然,把物体推高几百公里与推出三十万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选择登月,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这就是。登月所需的技术,超越了整个时代。事实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纪初,在私人已经能够进行宇航活动的时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一家私人企业能够完成这个壮举。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才有望成功,而且这个国家必须足够强大。
显然,在综合国力上,中国远胜于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如果对中国来说,登月都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程,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更别想在短期内实现了。
这就意味着,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先发优势,也会因为漫长的赛程,而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好比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哪怕对手先跑出了几百米,相对于几十公里的距离,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可见,顾祝同发起了一场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输掉的竞赛。
虽然顾祝同不懂技术,也没有航天工作的经验,但是他有高超的战略智慧,长远的战略眼光,做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
在中德冷战的大背景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回避中国发出的挑战。
事实上,这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待的挑战。
在中国当局宣布启动载人登月工程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做出回应,表示早已在为载人登月做准备,而且肯定能第一个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以此证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