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由守转攻(2 / 2)

加入书签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让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在防御中起积极主动的反击,撕开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

这次,杜奇威的战术收到了成效。

天色还未放亮。第五战斗单个的作战部队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只是没有出现在杜奇威预料的伊斯肯德伦东北面,也没有去填补第八战斗单位防线上的漏洞。而是从奥斯曼尼耶的北面起了猛攻。

天亮后不久,杜奇威收到了准确情报。

从北面攻打奥斯曼尼耶的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很快,情报参谋送来了确切消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伪装成第八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在8日凌晨机动到位。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在起进攻之前,花了大约6个小时做准备工作。

非常可惜的是。在天亮前到达奥斯曼尼耶的美军只有第4步兵师的打手 个步兵旅。

更加重要的是。该步兵旅的主力部队放在了东南方向。也就是第八战牛单位的进攻方向上。

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尼耶这是一座人口不到力万的中等城市。本站新地址已更改为:,删敬请登法阅读!

在第五战斗单个的主力部队杀入城区之前,除了大约次口诺美军官兵之外,奥斯曼尼耶还有打手 刃刀多名土军官兵根本挡不住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面对高歌猛四五战斗单位,杜寿威肯定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十年身田互腻“第口步兵师的步兵旅来增援请求;杜奇威就让第2装甲师派了一个装甲旅过去,并且明确告诉准将旅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挫败第五战斗单位的攻势。

显然,这次美军找准了对手。

第2装甲师是美军最强大的装甲师,战斗力过了番号派在前面的第打手 骑兵师。同样的,第五战斗单位也是共和国旧支战斗单位中,装甲力量最强大的战斗单位之一,而且是最擅长打装甲突击战的战斗单位之一,因为该战斗单位的前身就是共和国3大主力战略反应军之一的引军。

当天上午旧点刃分左右,共和国与美国陆军的第一场旅级装甲战打

事实上,双方都挑对了主战场。

奥斯曼尼即位于伊斯肯德伦湾的北面,虽然东面就是加武尔山,但是其他三个方向都是杰伊汉河的冲击平原,不但海拔高度在劲米以下,而且一马平川,是装甲集群会战的绝佳战场。

虽然美军第2装甲师的反击来的很迅猛,但是打手 个装甲旅的数百辆坦克在平原上飞驰肯定非常壮观,也就不可能做到保密,自然无法逃过第五战斗单位派出去的无人侦察机。因为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江晚承迅调整部署,让主力向西机动,摆出了要在野外与美军决战的架势。

不得不承认,第2喜甲师是巴顿将军亲手建立的王牌师。

更加得承认,第2装甲师的“老虎旅”是真正的精锐旅。

面对第五战斗单位的挑衅。美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放弃了相对有利的城区,主动杀向西郊,似乎要想一口气吃掉第五战斗单位。本站折地址已更改为: 防咕,洲敬请登陆阅读!

晏然,情况远没有美军想像的那么轻松。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指挥官就意识到,他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是刀o多辆皿3旧主战坦克与劲多辆劲步兵战车,虽然在正面装甲战中。步兵战车往往跟在坦克后面,用反坦克导弹攻击远处的敌坦克,不会参加正面战斗,毕竟任何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在坦克炮面前都异常脆弱。但是在面对。引的时候,美军“老虎旅”的劲多辆坦克并没占到便宜,因为第2装甲师还没有来得及装备最先进山主战坦克,其主力仍然是已经落后的枷坦克。

事实上,就算美军装备山。也不是第五战斗单位的对手。

战争结束前,美军想方设法的搞到了打手 辆没有完全损毁的引,为了避免在停战谈判后把这辆坦克归还给共和国,四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辆坦克拆成零件,塞在一艘运载土豆的货轮中送回美国,而根据美国陆军的测试,引的正面防护能力比皿3旧提高了大约绍,还装备了更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能够有效对付攻顶导弹。按照阿伯丁实验场提交给五角大楼的测试结果。旭米提高到双口米,生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

装备性能上的差距,让美军王牌部队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等到杜奇威反应过来,命令“老虎旅”退回市区,在城区内组织防线的时候,第五战斗单位的装甲部队已经与第2装甲师的装甲部队混在了一起。随着美军撤退,江晚承立即调整了战术,命令部队顺势杀向奥斯曼尼耶。

这个时候,位于奥斯曼尼耶另外一侧的第八战斗单个也开始行动

按照约定,北方战线西面的作战行动由裴承毅直接指挥。现江晚承的部队已经取得了胜利,并且开始乘胜追击之后,裴承毅哪肯放弃如此好的取胜机会,立即让王学平放下修补防线的工作,立即出动一支装甲突击部队向奥斯曼尼耶突击。争取在天黑之前与江晚承的部队

面对突变的战局,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强防御。

显然,这是没有任何出路的选择。

冷静下来后,杜奇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命令第步兵师强攻伊斯拉希耶,第2装甲师强攻巴赫切。

到此,杜奇威终于使上了不顾一切的打法。

在他看来,就算丢掉了奥斯曼尼耶,也要围住这座城市、以及攻占这座城市的共和**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裴承毅的进攻部署。让他无法随心所欲的操控战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