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443节(1 / 2)

加入书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欲书阁]https://yushuge.vip最快更新!

永丰县新城墙的修建同样征发了徭役,不过仅限于本县。

砖头部分由本地建窑烧制,部分由外地通过水路运来,眼前这两艘船就是了。

“萧家的砖。”码头之外的凉亭下,录事孙昌低声向县令孙图禀报。

孙图,丰州孙氏族人,彰义军节度使(泾原)孙霸的近亲,担任永丰令已经三年。

“萧家哪个人?幕府右行军司马萧茂?”孙图问道。

萧氏在朔方镇的影响力不大不小。

萧遘当了七八年陇右节度使,从京中招募了一大批贤才,尤其是水部,从郎中以下,端掉了三分之一的人,这都是极其熟悉水利事务的官吏,将陇右的陂塘沟渠狠狠整饬了一番,让夏王极为满意。

如今虽已调任王府谘议参军,看似失了节帅之位,但那是亲近位置,在夏王左右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影响力不可低估,此为萧氏第一人。

萧蘧,转任绛州刺史。早年当过河中府永乐令,后来到陇右,幕职、州官都干过,现在当了绛州刺史,这也是亲近提拔。另外,所有人都知道,他女儿是夏王枕边人。

此为萧氏第二人。

萧茂与萧遘、萧蘧兄弟其实不太熟,也不是一支的,从幕府营建司判官干起,转任地方职务两年,再回幕府担任两大行军司马之一,现在更是王府士曹参军事,七曹实权官员之一,严格来说,并不比萧遘兄弟差到哪去。

“正是萧茂。”孙昌低声答道:“萧茂妹婿在回乐县开了个砖场,产砖量极大,还便宜,日进斗金。”

国朝士人,并不耻于做买卖。他们并不像后世明清的士人那样,既舍不得巨大的利润,但同时又在表面上看不起,遮遮掩掩,让家中的奴仆下人出面当白手套。

此时的士人,看到好买卖,甚至直接上阵,还经常写诗表达得意之情。涉商诗一直是诗坛经久不衰的流派分支,有的还描写得惟妙惟肖,风气可见一斑。

“王府有没有掺一手?”孙图又问道,声音压得很低。

“这却未打听到,或是有的。”孙昌苦思了半天,道:“夏王一直有私家产业在经营,此砖场或也有份。”

孙图点了点头。连圣人都有内库,汉时还有少府这种庞然大物,夏王有私产在经营,也很寻常。

能够明面上看得出来的,大概就是魏氏铁匠铺、赵成的商队,王府不参与日常经营,但占份子,分润好处。另外,洪源、沃阳、榆林三宫部属也是邵氏私人部落,这也是一笔“产业”。

萧氏开砖场,王府占点份子,完全有可能。

“此砖场所产之砖为何价廉?”

“听闻起得很大,几有二十门。”

“二十门?”孙图疑惑道。

“乡间土窑谓之‘一门’,萧氏砖场之窑有二十门,谓之‘轮窑’。”

“轮窑有何神异之处?”

“这却不知也。”孙昌答道:“萧氏已经在怀远县起第二座轮窑了,广募工徒,月给三百钱。”

其实,轮窑在“硬技术”方面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它的“神异”主要体现在设计上面。

传统的乡间一门小土窑,制完砖坯后堆进去码放好,封上门后就开始焙烧。砖成之后待其冷却,然后一一取出。

轮窑则是一种连续生产的砖窑。

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可以预热前面的砖坯。一座20门的轮窑生产时,4门在焙烧,7门在预热,5门在冷却,剩下的4门已经在出砖了。随着火焰在窑门间的移动,可以做到连续生产,效率比小土窑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简单来说,轮窑充分利用了废热、余热,节省煤炭、时间,连续出砖,成本自然大大降低。

利用旧有技术条件,搞设计上的创新,是一个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但在使用水力机械锻造铁甲方面,完全遭遇了可耻的失败。

什么水力锻锤,力量完全不够,也生产不出那么大块的铁。邵树德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但都作院的工匠们告诉他朝廷曾经试着用水锤打铁,但失败了,所费极多,质量很差。

邵树德想了想,他后世曾经看过一本牛津大学的书,似乎欧洲的板甲早期全是手工打制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水力锻锤反复锻打形成大块板甲这种事情。

到了16世纪末,欧洲人在炼铁、炼钢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能生产出大块的钢铁,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这给水力机械锻打提供了条件。但即便如此,一副板甲绝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后期完成的,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依然巨大。

真正让板甲成本降下来的是更先进的冶炼炉。欧洲人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冶炼炉的设计已经极为先进,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成本飞速降低,同时还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进行化验,对材料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开始逐步提炼理论,指导生产——对比下几十年后欧洲原版的“红衣大炮”和明朝的仿制品就知道了,欧洲人在此时取得了技术优势。

历史上朝鲜、日本用水力机械锻所谓的板甲,质量极差,缺乏最基本的防护能力,原因在于他们和明朝一样,生产不了大块的优质钢铁板。面积越大,越薄脆,这个只能靠材料来解决。

如今的灵夏,稍微大一点的铁板都制造不出来,你打个锤子哦!提前七百多年学欧洲人用水力锻锤打板甲,你确定你们打的是同一种材料吗?那么大的优质铁板你能做出来吗?

反正历史上朝鲜人、日本人用水力锻锤仿造过欧洲板甲,质量极差。邵树德确定现在大唐的金属冶炼水平比不上九百年后的朝鲜、日本,他们那时已经从明朝和欧洲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

“把砖都堆起来吧,后面要用呢。”孙图叹道:“现在那些小土窑,我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遣人去灵州学学吧。说不定,日后百姓都喜欢建砖房了。”

“遵命。”孙昌行礼道。

砖房?码头上就有砖房。好是好,但百姓们一时半会多半不会大造砖房。

铁林、武威二军两万余将士离开灵州,抛售的房屋多到数不胜数,价格是令人吃惊的便宜,几缗钱就能拿走,很多人争着买。

不过,砖房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人建的。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住到城里面或靠近城墙的地方,离田太远了。

码头上热火朝天干了起来后,附近一些“卖饭家”也开始给炉子生火。

孙图已经提前回了县里,孙昌还得留在码头上——录事者,记录、缮写,总录文簿,当然要留下来了。

“店家怎生准备了这么多酥、酪?”孙昌闲着也是闲着,便找一位卖饭家聊天。

“官人——”

虽然心里听着很舒爽,但孙昌是杂任,不是官员,因此立刻打断了。

最新章节请到yushuge.vip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