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277节(1 / 2)

加入书签

“河东兵制改革情况,奏疏上,朕已阅许多,然具体情况,还需你这亲历目睹之臣叙说一番!”和煦的笑容,矜持地挂在嘴角,刘承祐问。

闻询,赵匡胤立刻将整兵前后细况,略无遗漏地叙述而来。完全是按照着枢密院那边的整兵条制来的,话里也听不出纰漏,从赵匡胤这么一番描述,刘承祐这边,印象倒是更加深刻了几分。

略作沉吟说道:“河东精锐,尽数抽调东京,地方上的镇守保境,当无影响吧!”刘承祐说。

赵匡胤不假思索答来:“河东都司之下,尚有万卒,以太原府为中心,分镇诸府。彼等虽不如所选士卒精锐,却足保一方安宁,再加有王都指挥使调教训练。所裁之卒,或在府县当差,或在乡里为吏,再次者亦发放钱粮、田亩,在村野宣化陛下与朝廷的德政恩泽。是故,地方之治安,当无忧!”

“进京将士家小,可曾安顿好!”刘承祐又问。

“此事,河东布政使司,当有细报!”赵匡胤下意识地小心了些,答道:“不过,就臣所知,进京将士,每人家里,官府都已按恩制,发放土地、农具、耕牛。范相公责令各地官府,小心操办此事,是以将士闻之,军心大悦!”

“嗯……”瞟了赵匡胤两眼,刘承祐身体前倾,言语中带着点好奇:“朕听闻你年少时,曾游历中原,求职于诸州。也曾投效过王彦超,却为其所拒,今夏相逢于太原,也共事一场,再加你已是我大汉殿前都虞侯,王彦超是何反应?”

听天子提及此,赵匡胤也不由笑了,答道:“再见已是近十载,王都指挥使亲自设宴,向臣赔礼,臣赴约,却不敢受其礼!”

“为何?对他当年之看轻小视,仍心存挂碍,有所不满?”刘承祐愈见好奇。

赵匡胤摇头,解释说:“陛下误会了。臣当初年少,轻狂无知,至王都指挥使麾下,即求取军校一职。试想,当时臣少不更事,既无名声,又未展其才,岂能后来居上,从军校任起。王都指挥使不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臣岂会以此怨之。

至今思来,反觉当初自己,好高骛远,颇有羞臊之感。再加,当初臣囊中羞涩,王都指挥使还以钱财路费相赠,此为恩德,是故臣应邀,却不敢受赔罪之礼!

而今已同殿为臣,替陛下与大汉尽忠,更当捐弃前嫌,一体为公。更何况,臣与王都指挥使之间,远谈不上嫌隙!”

“真是深明事理,心胸开阔啊!”刘承祐夸奖道。

“多谢陛下褒奖,臣只是遵从本心,更不敢因私废公!”赵匡胤敛容道。

刘承祐不禁多扫了赵匡胤几眼,略作思忖,问:“你到晋北三军一巡,定襄、宁化、保宁三军,能否抵抗契丹?”

听天子问起边备,赵匡胤立刻进入角色,应来:“定襄、保宁两军,皆由原代州、府州戍军,改编而来,他们久在边地,兵备完善,训练有素,又有长期与契丹作战对抗的经历,熟悉敌情与作战方式,战力强悍,可称精锐。

沿边,亦据形胜地势,置堡垒、军寨,进取或许不足,但防备足可。宁化军初置,所选兵员,或稍逊一筹,但李军使乃宿将,有其统率训练,只需保证兵甲钱粮供给,朝廷亦可安心!”

“另外。”顿了顿,赵匡胤说道:“臣在晋北听闻,契丹主以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坐镇云、蔚,此人到任不足一年,均赋役,劝耕稼,赏罚信明,得士卒心,能才政绩,甚为卓越。臣以为,此为大患,朝廷不可小之!”

“看来,你此番北边一行,所获不匪啊!”刘承祐叹道:“那耶律挞烈,杨业在京之时,也和朕说过,确是不俗。契丹虽属胡寇,其势兴扬,称霸北域数十载,治下确有能臣良将啊!如欲北伐,复取河山,想来也不易啊!”

“我大汉有明君雄主,御下经国之臣,能征之将,更不可胜数,岂是契丹所能并论。加以时日,陛下必能兴兵北上,成就大业!”赵匡胤却显得很有信心的样子。

刘承祐业应道:“说得是!你赵元朗,正是那能征惯战之将,朕何虑于区区一耶律挞烈!”

“好了,你初归来,满身疲敝,下去休息吧!”轻吁一口气,刘承祐脸上恢复和蔼,冲赵匡胤道:“以你河东之功,朕自当犒赏,不过你任殿前都虞侯不久,短时间内不便高拔。这样,朕将你升爵为稷山侯,赐绢十匹,钱百贯!”

“臣谢恩!”赵匡胤起身,拜倒。

“另外,朕知道你爱喝酒,喜痛饮。吴越王前不久给朕进贡了二十坛细酒常陈酿,据说年份皆在十年以上,朕赏你两坛,回去尝尝看,给你放三日假,许你宿醉一场!”刘承祐继续道。

“还有,听闻你父身体不好,稍后一道去领取几只山参与补品。赵老将军也是沙场宿将,于国有功,用略素为朕所敬佩……”

“陛下关怀至此,臣感激涕零,唯尽忠以报!”赵匡胤再拜,观其表情,内心感动,似乎,无以复加。

刘承祐朝张德钧示意了下,让他领赵匡胤退殿,并安排赏赐事宜。

待其离去,回味一番与赵的交谈,刘承祐不得不承认,赵匡胤确实是国之干才。其领军、治军之才,已然见识过,有个念头,要不要给赵匡胤一府,让他去当父母官,历练历练。

不过,也只是转念一想罢了,至少就眼下而言,赵匡胤的军才,是值得刘承祐好生使用一番的。倒是郭荣,让他到地方上,当一道之布政使,可作考虑。

未己,殿侍通报,高怀德求见,诏宣。

高怀德入内,立刻就抓住了刘承祐的目光,只见其头缠白巾,双眼通红,见到刘承祐,即拜倒,六尺汉子,泣声道:“陛下,家父去了!”

闻之,刘承祐惊起,不管真实心理如何,但表面功夫务必到位,惊愕道:“什么!”

接过高行周的遗表,刘承祐神情凝重地阅读完,怅然哀叹:“朕失一长辈,大汉失一柱国啊!”

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

临清王府,内外一片素色,林立的白幡在秋风中飘动,一切灯笼火烛,皆改白色,所有艳丽之物都被收起,王府上下,弥漫在一片肉眼可见的哀伤气氛中,就如已露萧瑟的秋风那般,让人心生戚然。

灵堂早已搭设好,灵座上,很有仪式感地摆放着酒、果祭品及香炉,烟熏含香,催人泪下。大敛过后,高行周的遗体已被置于椁内,除锦衣、珠玉之物外,听从高行周的遗嘱,将他征战多年的铠甲、宝剑、战刀、雕弓,全部置于其中,几乎填满棺椁缝隙。

灵牌高立,规制书写,皆依郡王例,刘承祐亲自替高行周拟定谥号,曰武穆。又着宰相冯道,给高行周写一篇墓志铭。

高怀德是高行周唯一的儿子,自然是作为主丧人,以其子岁数尚小,不能视事,故从高氏近亲中选了一名在京子侄,以为护丧。

哀乐之中,披头散发,披麻戴孝,面带悲恸,拜谢前来吊唁的宾客。高行周生前,地位高贵,名望甚高,是故京中,稍有资格的文武,皆纷纷着素衣前来,以尽哀思。

刘承祐稍晚些,亲自出宫过府,与贵妃高氏相携而来,再加上三皇子刘晞。灵堂前,看着一众文武,文臣自不用说,倒是那些武将,基本都是自发前来,不乏京外近畿之将,闻讯飞马而来。高家虽然不如符家那般人丁兴旺,但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当然,刘承祐也相信,这些文武中,更多的人是,看重高行周的身份,看重他这个大汉天子对高家的宠信。

进堂行礼,刘承祐保持着肃容,怅然而叹,朝高怀德宽慰道:“逝者已去,万望节哀!”

高贵妃这两日情绪本就不佳,高行周走得突然,让人完全反应不过来,贵妃也因为没能见到老父最后一面,深感自责,毕竟不是千里相隔。

此时终于随驾出宫,感受着周遭的气氛,自是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将丝帕染湿,犹不能止。见母亲哭啼啼的,坐在一边小皇子刘晞,也跟着,眼泪说来就来,嚎啕大哭。高贵妃情绪不对,刘承祐叹了口气,上前将之扶起,轻声宽慰着。

“娘子有孕在身,还望保重,切勿伤了身子,父亲身后之事,自有为兄操持!”高怀德也不由出言开解。

又带动着大哭一场,高贵妃方才在搀扶之下,随皇帝回宫。天子在时,群情肃穆,天子走后,哀伤的气氛更加浓郁,但到场的文武们,却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御辇之上,高贵妃依偎与刘承祐依偎着,丰润曼妙的身躯紧紧地贴着,虽说俏丽一身孝,难得见高氏这副我见犹怜的模样,但此时此景,刘承祐却也还不至于起什么龌龊心思。

见其双眸通红,仰头望着刘承祐说:“官家,我想出宫回府,替亡父守灵!”

刘承祐眉头一凝说道:“藏用可善理后事,你身子不便,未免触景生情,还是在宫中休养,下葬之日,再行出宫,送妇翁最后一程!”

最新章节请到18novel. men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