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60节(1 / 2)

加入书签

大符走了进来,几人立刻起身行礼,凤目扫过他们,目光落在喦脱身上:“官家还未用膳吗?”

“未曾!”喦脱赶忙道:“仍旧守在灵前,小的劝说不得,眼瞧着官家消瘦,娘娘您还是劝一劝官家吧!”

没有作话,大符只是前往灵殿,其间,白烛散发的光芒都显得幽冷许多。注视着刘皇帝孤单却又笔直的背影,大符上前,屈膝跪在其侧,轻声道:“二郎,还是去歇会儿吧,我是儿媳,可来替你。你若如此,宫廷内外,何人得安?你可不能倒下了!”

抬眼,看着皇后,注意到他关切的眼神,刘承祐说道:“我没那么脆弱,也没那么容易就倒下!”

“你也曾说过,和谁作对,都不要同自己的肚腹作对!”大符劝道:“你对太后的孝心,上下皆知,然若如此,也只是惹内外担忧。”

“罢了!”刘承祐轻吁了一口气。

正欲起身,不过显然是跪久了,双腿既疼且麻,竟然没能一次便起,还是在大符的帮助下起立。

缓缓步至灵前,点了三炷香,恭敬地拜了拜,方才转身。离开前,同大符交换了一下眼神,待刘皇帝走后,大符神情也愈显严肃,也祭拜了一番,捋了捋袍服,跪下守灵。

偏殿之内,刘承勋叔侄几个,仍未离去,刘皇帝现身,再度迎拜。扬了扬手,看了看他们,刘皇帝直接道:“你们都回去吧!”

根本不容他们反对,不过,单独留下了太子刘旸。要说刘旸笨,那绝对不是的,亲自给刘皇帝盛上清粥,摆上菜碟,请示道:“您有什么吩咐?”

“国有大丧,但军政事务,也不可因此懈怠,接下来这段时间,你仍旧监国,同政事堂诸公处理国事,保证朝廷内外稳定,诸部司正常运转!”一边喝着粥,刘皇帝一边吩咐着。

刘旸有些意外,毕竟刘皇帝都回来了,仍让他监国,难免多想两分。不过,注意到刘皇帝那平静的面孔,平淡的语气,还是俯首听命:“是!”

按照礼制,逢父母丧,当守孝三年,当然,这是不可能真正切实履行的。尤其对平民百姓而言,要生计,要吃要喝,哪怕尽孝,也不能荒废那么长的时间。

为表孝心,刘皇帝却要按照礼制来,不过作为皇帝,肩负着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也必须得夺情,因而以日代月。

在这段时间内,刘皇帝是彻彻底底地放下了国家事务,一心放在尽孝上。而为太后丧礼,朝廷上下,也几多忙碌,刘皇帝特批钱百万贯,用作治丧事宜,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刘皇帝因私情最浪费而无节制的一次。

为此,竟然还有一名御史,拿太后遗命来劝阻刘皇帝,说如此做法,反伤太后贤明。一直以来,对于谏臣,刘皇帝还是很宽容的,但这一次,他发怒了,他觉得此人动机不纯,是故作姿态,以直邀宠。

不只下令将那名御史打了二十廷杖,还将其下狱同秋决犯人一起处决,还是大符劝阻方才保住了一条命,即便如此,最终也是流放边州。

如此,对于太后丧葬大操大办,朝中再无人敢发声了。当然,此事发生后,刘皇帝的舅舅们怒了,直接联名上表,愿意共同承担太后的后事费用,宁愿倾家荡产,也要给自家姐姐尽一份孝心。后来雍王刘承勋、徐王刘承赟也如此表示。

对于他们所请,刘皇帝自然没有同意,也不可能同意。不过,他还是下诏,丧葬所费,悉从内帑出,与国库分开。皇帝如此表示,大臣们怎能没有表示,经过廷议,国库也出三十万贯。

因为太后之丧,东京城几乎在整个秋季都沉浸在一片白色的哀伤之中,满城无杂色,中秋节都过得没滋没味的,几无庆祝。

国舅李业为山陵使,特地将高祖刘知远的陵墓刷新扩大,出殡之日,东京足有数十万百姓自发送行。灵驾南下许州,刘皇帝亲自护送,沿途所过,叩拜之民不绝于道。

听从了太后遗命,将之与高祖刘知远合葬于睿陵。关于谥号,原本刘皇帝是打算定个长谥,把所有美谥都用上,但后来觉得,没有必要,最终谥为孝明仁皇后。

第111章 棉稻,后疾

“陛下!”

“皇后病情如何了?”坤明殿内,刘承祐用力地抓着太医手腕,恶狠狠地问道。

吃痛之下,老太医面目都不禁抽搐扭曲,但不敢反抗,只是赶忙紧张地回道:“圣人只是过分劳累,身心疲敝,再兼小染风寒,故有此恙,只需多多休息,少事操劳,辅以调养,便可康复!”

闻之,刘承祐心下微松,放开了他,确认一般地问:“定无大碍?”

“当无大碍!”踟蹰了下,太医还是咬牙答道,虽然这个回答,有些担风险。

“退下吧!”摆了摆手,刘承祐吩咐道。

“臣告退!”如蒙大赦一般,太医躬身而去,已是冬季,但额间竟生细汗。

此时的刘皇帝,衣着简单,只一身白锦袍,头发也没怎么打理,仅用一个玉笄扎起,显得随意,也是闻大符病倒了,匆忙而来。

当然,身上还披有一件棉袄,不是那么地精细华美,但保暖效果极佳。自当初卢多逊西使,带回棉种棉农,已经超过十年了。

在这十来年的时间,棉在帝国也迎来一次大发展。一开始,只是在中原开辟了一些试验田,进行棉种的培育,前前后后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初见成效后,便开始向民间推广。

这种由官府主导的引进与推动,比起过往民间的自由交流传入,效果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可以用爆发式来形容。到开宝五年,在京畿、河南、河北地区,已然开辟了大量棉田。

就同占城稻在江淮地区的推广一般,刘皇帝前次出巡,还专门去视察过,结果还算喜人。虽没有过于惊艳,但总归达到了心理预期。

衣食冷暖,百姓生计之所系,而冬季的御寒问题,从来都是个大问题。别看如今这个世道太平了,各地上报,一片安定祥和,欣欣向荣,但刘皇帝心里也清楚,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在那些穷乡僻壤,每年有冻死饿死,绝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而棉作物的引进与发展,则是刘皇帝兼济天下饥寒百姓的一大利器。到如今,棉制品也开始流传开来了,从官府、军队,传播于民间,用过的人,都说好。

当然,就时下而言,棉产业在帝国,仍旧只是个起步阶段,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棉种还需进行改良,种植的技术还需要提升,棉制品的运用也需要大加开发。

就拿棉布的质量来说,比起过去自西域传入帝国的布匹,土产的确实要差上不少。并且,因为稀有的缘故,市场上的价格也十分高昂,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导致,要达到让天下百姓人手一件棉衣的目标,还有一段既漫长又久远的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找得准方向,看得见希望。当初被卢多逊带归的回鹘棉农,因为培育有功,如今也成为了朝廷的棉监,田寨财货,赏赐颇多,为帝国棉事推广发展奔走,可谓功成名就。

而在西域战争中,一些避难中国的西域人士,也有不少长于棉事者,应征官府,为大汉的棉事尽力。

就在前不久,刘皇帝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令,官民之中有对棉物种植、纺织有功劳者,皆重赏,并晓谕天下,如有大贡献者,不吝以封爵汇报。对调动官民对棉事的积极性,刘皇帝也是费了不少心思。

在出巡归来之后,在国政方面,刘皇帝给太子以及政事堂最主要的谕命,也是对棉花以及占城稻的推广种植。

棉稻二者,一食一衣,都是刘皇帝的重点发展目标。宫廷之内,对于棉制品的使用,也在增多,刘皇帝这也算是身体力行,带头培养大汉上下用棉的习惯。

“官家来了!”大符正躺在榻上,气色不甚好看,极为虚弱,见到入内的刘承祐,挣扎着要起身。

“你还是躺着吧!”刘承祐赶忙止住她,看着她憔悴的面容,很是心疼地道:“太医让你休养,你便好生休养,安心痊愈,不要再劳神伤体了!”

“这段时间,着实辛苦你了!”说着,刘承祐握着大符的手,道:“你此前常劝我,为何对自己的身体,却不爱惜?”

“你可不能,再出问题了!”

刘皇帝平日本不是个多话的人,然而此刻,一番话,却显唠叨。大符闻之,雍容玉面之上,也不禁露出几分红润,低声应道:“我知道了!”

最新章节请到18novel. men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