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燕使(2 / 2)
兄弟,既下了海,碰到多大风浪、多难的事儿都得咬牙挺住,灰心丧气往后缩,干什么都一事无成!
我看你方面大耳,鼻直口阔是福相,将来的出息大着呢,起来吧。”
吃饱了肚子有了力气,又受到一番鼓励,苏秦重打起精神。
与那人结伴而行,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到了蓟都。
目的不同,自然得各奔东西。
分手前,那人又给苏秦买了身比较像样的衣服,苏秦很激动,眼中噙着泪花问:
“老兄贵姓、台甫?日后果有发迹之日,定当厚报!”
那人笑笑:
“休问了!出远门的肯把口中食、身上衣分给你,岂是为了你日后的报答?
你敢抗暴秦是好事,祝你成功!
来日方长,各奔前程吧!”
望着那渐渐隐没在人流中的背影,苏秦的心头忽然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惆怅……
但他的心情很快就又振奋起来:
燕文公竟以想不到的热烈对他表示欢迎:
“寡人听说先生上秦王书长达十万言,深为敬佩,常以不得一睹风采为最大的遗憾。
不想先生今从天降,辱临鄙邦,真乃寡人之万幸也!
请不吝赐教。”
不必着急,这“教”是一定得“教”。
因为说客的职业就是到处“赐教”,否则怎么推销自己?
不过这段“开场白”却得斟酌一番。
苏秦从秦到燕,在政治上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应该把这一点解释清,包括“上十万言书”。
但又不能解释的太清楚。
比如“我给秦王上书是教他怎么消灭你们,可他不肯听,所以又来教你们对付他……”
那不一下子就坏菜了?
燕文公再崇拜,也会立时翻脸!
随风转舵,是“说客”的看家本领。
苏秦轻咳了一声,口气略显气愤:
“秦如狼虎,吞扰四邻。
臣西游到他那儿,本想教之以‘仁义’之道,令其迷途知返,怎奈秦王顽冥不化,一意孤行。
所以臣才到列国来晓谕‘合纵’之策,必将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
这样解释,前后吻合,天衣无缝,倒也合理,文公接受了。
但他更急于知道这个能“把秦王打倒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合纵”之策的内容。
坦率的说,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给谁都不能不急。
“合纵,就是把从南到北的山东诸国全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要联合呢?
以燕来说:
燕东到朝鲜,西至九原,北与林胡相邻,南以易水为界。
拥有两千余里的国土,一年产的粮食几年吃不完。
甚至百姓不用耕种,靠山上的枣、栗水果也能活下去。
这么富庶的好地方,会不会有人垂涎三尺?
然而现在中原连年征战,燕却不受甲兵之苦者,因为有赵。
秦、燕相距千里不算太远,但中间隔了一个赵,就成为燕的屏障。
秦不解决赵,就很难攻打燕国,虽也曾割地,却得不到实惠。
但解决赵的问题不是必须动武,他们可以弃兵言和。
如果他们联合对付燕,赵击燕是朝发夕至,秦军也可随时借道于赵国。
到那时,您就连一天的安宁也没有了。
所以您必须抢在他们之前与赵联合,既可保住‘屏障’,又能免其侵扰,臣说的对吗?”
燕文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终做出决定:
“成!我听先生的。
燕是小国,若能与齐、楚、赵等强国结为兄弟,就不必天天提心吊胆了。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态度。”
“臣能劝说他们加入‘合纵’之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