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僵局(1 / 2)
原来战国时的军事援助都是有代价的,要以政治承诺或土地、财物做报酬。
一般是战后按劳付酬,为了保证誓言兑现,求援方必须派亲王子弟去做“人质”,这是国际惯例。
田单、王孙贾当然不会反对,但考虑到长安君年龄太小,条件近于苛刻,恐怕赵威后不能同意。
后胜却振振有词:
“不抓住她的心头肉,打完仗耍赖,她是王姑,谁能奈何她?
而且援赵必结怨于秦,只有让威后舍得以幼子为质,则其情之哀令人感慨。
齐国发兵才有更充分的理由,能得到各国的同情。”
谁说后胜只会吃喝玩乐?此说甚是有理,齐王建鼓掌支持:
“对!咱们就是得大义灭亲,必以长安君为质!”
其实后胜心里确真希望老太婆舍不得小儿子,因而让齐不再发兵援赵。
他之所以阻挠的真正原因是秦国不止一次送他金钱美女,并允诺与他结“万世之好”。
黄金、美女已使他眼花缭乱。
若能结交秦国这么强有力的靠山,哪怕齐国灭亡,自己也能保住后世无穷的富贵。
他又怎能愿意同秦国较劲儿呢?
不能不承认,范雎的“远交近攻”已经发挥了作用。
虽然现在后胜的权力还有限,但田单离开后,王孙贾也被迫离职。
后胜当了相国,就放手实行“联秦”政策,不但不参与反秦的“合纵”活动。
到战国后期,秦已次第消灭各国时,他仍宣布临淄对秦为“不设防城市”。
应该承认,他的政策为齐确保了四十余年的“和平”,也得到秦更多的黄金和许诺。
却也保证秦军最后一路风顺,未遭任何抵抗地开进临淄。
就临淄未遭“屠城”之惨来说,“卖国政策”是对?是错?
“英雄”的编导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吗?
俘获齐王建后,秦王变脸,痛斥后胜“贪贿卖国”。
为“博齐人一快”,烹后胜而灭其全族,库中所藏财富,连本带利仍还给了秦王。
其实,这并非秦王“无情”背信弃义,翻脸不认人本是“历史的必然”。
哪个卖国贼,曾有好下场?
赵威后毕竟是个女人,一个失去丈夫、年逾五十的老女人。
小儿子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怀中撒娇,甚至夜里还得含着**才肯入睡,的确是她精神上的唯一安慰。
又怎舍得让他远到齐国去当“人质”?
她不能不先怒气冲冲地责问这个从小抱大的侄儿,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
“友邦相援本为常理,不答应这个条件你就忍心看我做秦的俘虏吗?”
回答是冷冰冰的:
“非不念旧情,然无长安君为质,人心不服。”
警报频传,秦军日益迫近,边防急切请求增援,文武大臣川流不息地进宫劝谏答应齐国。
威后不能不愤慨:
“先王在日,文武济济,秦何敢轻易挑衅?
如今尔辈执政,面对国难竟是束手无策,难道都是酒囊饭袋?
除了装食物,再没别的用处吗?”
↑返回顶部↑